仓鼠作为夜行性动物,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,它们对睡觉地点的选择有着天然的本能偏好——既要隐蔽安全,又要温暖舒适,最好还能模拟野生环境中的洞穴或巢穴,家养环境下,仓鼠的睡觉地点往往与笼内布置、饲养习惯密切相关,了解这些偏好不仅能帮助它们更好地休息,还能避免因环境不适导致的行为问题。
仓鼠睡觉的首选地点通常是它们自己搭建或挖掘的巢穴,在野外,仓鼠会利用枯草、树叶、土壤等材料挖掘深达30-50厘米的洞穴,洞穴内部干燥且温度稳定,能有效躲避天敌和气候变化,家养时,如果笼内铺垫了足够厚度的垫料(如木屑、纸棉、玉米芯等),仓鼠会主动用前爪和鼻子刨挖,形成凹陷的“睡窝”,这种巢穴通常位于笼子角落或避光处,入口会用垫料、纸巾、甚至撕碎的毛巾堵住,既增强隐蔽性,又能调节内部湿度,有些仓鼠还会把食物拖进巢穴附近,形成“卧室+储藏室”的组合,方便醒来后直接进食。
除了自己挖的巢穴,仓鼠也偏爱人工提供的睡窝,市面上的仓鼠睡窝材质多样,如棉布窝、草编窝、陶瓷窝、木质小屋等,不同材质适合不同需求的仓鼠,棉布窝柔软保暖,适合怕冷的仓鼠,但需注意及时清洗防止滋生细菌;草编窝透气性好,适合喜欢凉爽环境的品种,但边缘可能勾住仓鼠的脚垫,需选择无尖锐边缘的设计;陶瓷窝(或称“仓鼠别墅”)重量稳定,不易被咬坏,内部空间大,仓鼠可以蜷缩其中,夏天还能放冰箱冷藏后当“凉房”,但需避免温差过大导致感冒,仓鼠对睡窝的位置也有要求,多数会放在笼子最暗的角落,远离食盆和水源,避免排泄物污染。
笼内的环境利用也是仓鼠睡觉的重要方式,如果笼子有管道、跑轮、平台等玩具,仓鼠可能会选择在管道尽头、跑轮下方或平台背光处蜷缩睡觉,一些仓鼠喜欢钻进直径5-8厘米的PVC管道里,黑暗的管道能给它们强烈的安全感;而停止转动的跑轮,凹槽形状恰好能容纳仓鼠的身体,成为临时“睡吊床”,仓鼠还会在垫料堆积较厚的区域“打地铺”,比如食盆下方、躲避屋背后,这些地方垫料被压得紧实,既保暖又有支撑感,适合喜欢“陷进去”睡觉的个体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仓鼠的睡觉地点并非一成不变,会随环境、温度、年龄等因素调整,幼鼠因为体温调节能力弱,更倾向于靠近笼子底部或垫料深处睡觉;老年仓鼠可能因行动不便,会选择离水源更近、更容易到达的地方,夏季高温时,仓鼠会避开阳光直射的区域,转而选择笼子底部或通风处的凉爽位置;冬季则会增加垫料厚度,或把睡窝垫上棉花、纸巾等保暖材料,如果发现仓鼠频繁更换睡觉地点,可能是当前环境让它感到不安(如噪音、强光、其他宠物干扰),或健康出现问题(如皮肤病、关节炎导致难以钻进巢穴),需及时排查原因。
为了让仓鼠拥有优质的睡眠环境,饲养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确保垫料厚度不低于10厘米,满足挖掘需求;提供多种材质的睡窝和躲避物,让仓鼠自由选择;保持笼内安静,白天避免频繁打扰,仓鼠睡眠时突然惊醒可能引发应激反应;定期清理巢穴和睡窝,每周更换一次垫料,防止粪便和食物残渣滋生螨虫或细菌。
以下是关于仓鼠睡觉地点的常见问题解答:
Q1:仓鼠总把睡窝拖到笼子角落,甚至不用睡窝,正常吗?
A:这是正常行为,仓鼠有强烈的领地意识,喜欢自己布置“卧室”,拖窝材到角落是天性使然,可能觉得角落更安全或更符合它的“审美”,如果它不用现成的睡窝,而是用垫料挖洞或用纸巾、毛巾搭窝,说明它更适应这种“DIY”方式,无需强制使用睡窝,只需确保提供的材料安全(无线头、无化学添加剂)即可。
Q2:仓鼠睡觉时会发出声音,需要担心吗?
A:轻微的声音通常是正常的,仓鼠睡觉时可能发出轻微的“吱吱”声(满足的哼鸣)、磨牙声,或呼吸声,尤其在深度睡眠时身体放松,呼吸节奏会变深,但如果伴随异常声音,如尖锐的尖叫(可能是疼痛)、频繁的喘息(呼吸困难)、或挣扎声(可能被卡住),需立即检查仓鼠状态,必要时咨询兽医,仓鼠睡眠时会对外界声音敏感,突然的噪音(如拍打笼子、大声说话)可能惊醒它,长期如此会影响健康,建议保持环境安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