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体内心丝虫是一种由犬恶丝虫引起的严重寄生虫病,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,可对狗狗的心脏、肺部及其他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甚至危及生命,了解其病原、传播、症状、诊断、治疗及预防,对保障狗狗健康至关重要。
犬恶丝虫成虫呈白色线状,雌虫长15-25厘米,雄虫9-20厘米,主要寄生在狗狗的右心室、肺动脉及肺动脉分支内,也可出现在腔静脉、后腔静脉甚至全身其他血管,其生命周期复杂,需经过终末宿主(狗狗)和中间宿主(蚊虫)的共同完成,当蚊虫叮咬含有微丝蚴(犬恶丝虫的幼虫)的血液时,微丝蚴进入蚊虫体内,经10-14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;当携带感染性幼虫的蚊虫再次叮咬健康狗狗时,幼虫通过伤口进入皮下组织,经2-3个月移行至心脏和血管,发育为成虫,整个过程约需6-7个月,成虫在体内可存活数年,雌虫每天可产生数千条微丝蚴,通过血液循环传播。
感染心丝虫的狗狗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,随着成虫增多及病情进展,逐渐出现慢性咳嗽、运动不耐受(如散步时易疲劳、气喘)、体重下降、食欲减退、被毛粗糙等症状,严重时,成虫堵塞心脏瓣膜或肺动脉,导致右心衰竭,出现腹水、肝脏肿大、黏膜发绀(发紫),甚至因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,部分狗狗还会因微丝蚴堵塞毛细血管,引发肾脏损伤、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。
诊断心丝虫病需结合临床症状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,常用方法包括:
- 抗原检测:通过检测血液中心丝虫成虫分泌的抗原,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,准确率高(感染5个月后阳性率可达95%以上),但仅适用于成虫感染(无法检测早期幼虫感染)。
- 微丝蚴检查:包括血液涂片镜检、改良Knott法(离心浓缩血液后镜检)或滤膜法,可直接检测微丝蚴,但存在假阴性(如雄虫感染、成虫不产微丝蚴,或狗狗使用预防药物后微丝蚴被抑制)。
- 影像学检查:X光可见右心室扩大、肺动脉增宽;超声心动图可直观观察心脏内及肺动脉内的成虫,是评估心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。
- 心丝虫DNA检测:通过PCR技术检测血液中心丝虫特异性DNA,敏感性高,适用于早期感染或微丝蚴密度低的病例。
治疗心丝虫病需在兽医严格指导下进行,重点在于杀灭成虫、控制并发症及支持治疗,目前唯一有效的杀成虫药物是二巯基琥珀酸酰胺三丙酸(简称“米拉索咪”),需分深层肌肉注射(通常24小时间隔注射2次,间隔1个月再注射1次),治疗期间需住院观察,防止死亡成虫堵塞肺动脉引发栓塞,对于微丝蚴感染,可使用伊维菌素、莫昔克丁等药物杀灭,但需在成虫杀灭后进行,避免因微丝蚴死亡引发过敏反应,需根据狗狗的心功能、肝肾功能等指标,给予利尿剂(如呋塞米)、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控制心衰,并限制运动,避免心脏负担加重。
预防心丝虫病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,定期使用预防药物,目前市面上的预防药主要有以下几类:
- 口服药:每月1次,如伊维菌素、塞拉菌素、复方咀嚼片(含伊维菌素+吡喹酮),通过杀死进入体内的感染性幼虫,阻止其发育为成虫。
- 外用药:每月1次,如莫昔克丁滴剂(涂抹于皮肤),或赛拉菌素滴剂,通过皮脂吸收杀灭幼虫。
- 注射剂:每6个月1次,如莫昔克丁长效注射液,适合不方便每月用药的狗狗。
预防需全年进行,尤其在蚊虫活跃季节(春夏季)更需严格按时用药,漏用或延迟用药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心丝虫病能治好吗?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?
A: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狗狗预后较好,成虫被杀灭后症状可逐渐缓解;但若已出现严重心衰或器官损伤,治疗难度较大,可能遗留后遗症,治疗期间需严格限制运动(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栓塞),遵医嘱给予支持药物,定期复查血常规、肝肾功能及心脏超声,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或栓塞症状。
Q2:我家狗狗不出门,还需要预防心丝虫吗?
A:需要,即使狗狗不外出,蚊虫仍可通过门窗纱网缝隙、阳台花盆积水等进入室内叮咬狗狗,心丝虫的传播仅需蚊虫作为媒介,与狗狗是否出门无直接关系,因此室内饲养的狗狗同样需要定期预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