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血症是狗狗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,指细菌、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,并在其中大量繁殖,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,可能进一步导致脓毒症、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,若不及时干预,死亡率较高。
病因与发病机制
狗狗败血症多继发于局部感染灶,常见原因包括:
- 皮肤黏膜损伤:如咬伤、抓伤、手术切口感染,细菌通过破损皮肤进入血液;
- 呼吸道感染:肺炎(如支气管炎、肺脓肿)中病原体侵入肺泡毛细血管;
- 泌尿生殖道感染:肾盂肾炎、子宫蓄脓(尤其未绝育母犬)等,细菌经泌尿系统逆行或扩散;
- 消化系统感染:肠胃穿孔、腹膜炎(如异物导致肠道破裂)使肠道内细菌进入腹腔和血液;
- 免疫力低下:幼犬、老年犬、患有糖尿病、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狗狗,抵抗力弱,易发生感染扩散。
病原体进入血液后,激活炎症介质(如TNF-α、IL-6),导致全身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引发组织水肿、血压下降,最终可能因器官灌注不足而衰竭。
临床症状
根据病情进展,症状可分为早期和严重期,具体表现如下:
症状阶段 | 主要表现 |
---|---|
早期 | 精神沉郁、食欲废绝、体温异常(升高至40℃以上或降至36℃以下)、呼吸心跳加快(呼吸>30次/分,心率>140次/分)、黏膜潮红 |
严重期 | 黏膜苍白或发绀(口舌、眼结膜发紫)、四肢末端湿冷、呕吐腹泻(可能带血)、尿量减少或无尿、抽搐、昏迷、皮下出血点(牙龈、腹部皮肤可见瘀斑) |
诊断方法
需结合病史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:
- 血常规:白细胞显著升高(>20×10⁹/L)或降低(<5×10⁹/L),核左移(幼稚粒细胞增多),提示感染严重;
- 生化检查:C反应蛋白(CRP)显著升高(>50mg/L),肝肾功能指标(ALT、BUN、肌酐)异常,反映器官损伤;
- 病原学检查:血液、尿液、感染灶分泌物培养,明确病原体类型及药敏结果;
- 影像学检查:X光、B超排查肺部感染、腹腔脓肿等原发病灶。
治疗与护理
治疗核心为“控制感染+支持疗法”,需尽快就医:
- 抗生素治疗:早期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(如氨苄西林、头孢噻呋),待药敏结果调整用药,疗程需足够(通常7-14天),避免过早停药;
- 支持疗法: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,输血或血浆改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;使用血管活性药物(如多巴胺)维持血压,必要时吸氧;
- 原发病处理:如脓肿需切开引流,肠胃穿孔需手术修复,子宫蓄脓需手术摘除子宫。
护理方面需注意:隔离防止交叉感染,环境保持温暖干燥(体温过低时需保温),提供流质食物(如羊奶粉、肉泥),少量多餐,密切监测体温、呼吸、精神状态及排泄情况。
预防措施
- 避免狗狗接触病犬或污染环境,外伤及时消毒处理;
- 定期体检,早发现并治疗口腔感染、牙周炎、泌尿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灶;
- 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,幼犬按程序接种疫苗,老年犬避免过度劳累;
- 未绝育母犬建议及时绝育,减少子宫蓄脓风险。
相关问答FAQs
Q1:败血症狗狗能治好吗?
A: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,治愈率可达60%-80%;若已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,预后较差,死亡率较高,治疗成功率取决于原发病是否可控、感染是否及时控制及狗狗自身基础状况。
Q2:败血症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?
A:需严格遵医嘱用药,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;加强护理,保持环境清洁,防止继发感染;密切观察狗狗精神、食欲、大小便情况,若出现呼吸困难、持续呕吐、尿量减少等,需立即复诊;治疗结束后需复查血常规和生化,确认感染完全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