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,它们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,其中寄生虫感染是最常见的隐患之一,寄生虫不仅会影响狗狗的生长发育、免疫力,还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人类,威胁家庭健康,了解狗狗身上常见的寄生虫类型、感染途径及预防方法,是每位养宠人士的必修课。

狗狗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

体内寄生虫:隐藏在“肚子里的麻烦”

狗狗的体内寄生虫主要分为蠕虫类和原虫类,前者包括线虫、绦虫等,后者为单细胞生物,它们通过不同途径入侵狗狗体内,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。

蠕虫类寄生虫

  • 蛔虫: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,尤其幼犬感染率极高,感染途径包括母体垂直传播(幼犬在子宫或哺乳时感染)、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环境,蛔虫成虫呈淡粉色或白色,长度可达15-20厘米,感染后狗狗会出现腹泻、呕吐、腹胀、营养不良,严重时肠道堵塞可能危及生命,粪便中可见“米粒样”虫卵,是诊断的重要依据。

  • 钩虫:寄生在狗狗小肠上段,通过皮肤接触(如踩在含幼虫的土壤上)或吞食感染,钩虫有牙齿,会附着在肠壁吸血,导致狗狗贫血、便血(粪便呈黑色或柏油状)、消瘦,幼犬感染可能因急性贫血休克死亡,钩虫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活跃,夏季高发。

  • 绦虫:扁平带状,长度从几厘米到数米不等,通过中间宿主(如跳蚤、老鼠、兔子)传播,狗狗吞食携带绦虫幼虫的中间宿主后,会在肠道发育为成虫,典型症状是肛门瘙痒(狗狗会蹭屁股)、粪便中出现“白色芝麻节片”(含虫卵的孕节节片),绦虫感染会导致消化不良、营养不良,长期感染可能引发肠道炎症。

  • 心丝虫:通过蚊子叮咬传播,幼虫在狗狗体内经6-12个月发育为成虫,寄生在心脏及肺动脉,早期症状不明显,随病情进展出现咳嗽、运动不耐受、呼吸困难、腹水,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、死亡,心丝虫一旦感染,治疗周期长、费用高,但可通过定期预防药物(如每月口服或外用)有效避免。

  • 鞭虫:寄生在狗狗盲肠和结肠,虫体前端细长如鞭,通过摄入虫卵感染,感染后狗狗会出现黏液性血便、里急后重(排便频繁但量少)、贫血,严重时脱水、体重下降,鞭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,需彻底清洁环境才能预防。

原虫类寄生虫

  • 球虫:主要感染2-6月龄幼犬,通过摄入被球虫卵囊污染的食物、水或粪便感染,寄生在狗狗小肠上皮细胞,引发出血性肠炎,症状为腹泻(带血或果酱状粪便)、呕吐、脱水、精神沉郁,幼犬感染死亡率高,需及时用药(如磺胺类)治疗。

    狗狗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

  • 贾第鞭毛虫:寄生在狗狗十二指肠和胆囊,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,感染后出现慢性腹泻(粪便稀糊状、带黏液)、腹胀、体重下降,症状时轻时重,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,贾第鞭毛虫也可感染人类,需注意人宠隔离。

体外寄生虫:藏在“毛发里的威胁”

体外寄生虫主要附着在狗狗皮肤或毛发中,通过叮咬吸血或寄生引发皮肤问题,同时传播疾病。

跳蚤

体型小、褐色、善跳跃,通过接触感染(如与其他动物接触、进入跳蚤滋生的环境),跳蚤叮咬后,狗狗皮肤出现红色丘疹、剧烈瘙痒(过度抓挠导致脱毛、皮炎),长期感染引发贫血,跳蚤还是绦虫的中间宿主,可能间接传播绦虫感染,跳蚤卵散落在环境中(地毯、沙发),需同时处理狗狗和环境。

蜱虫

扁平、椭圆形,吸血后膨胀如豆子,多见于草地、树林,蜱虫叮咬时分泌麻醉剂,狗狗不易察觉,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、溃疡,更严重的是传播疾病(如莱姆病、巴贝斯虫病),导致发烧、贫血、关节疼痛,蜱虫需用专用工具(蜱虫钳)垂直拔出,避免口器残留。

虱子

体型比跳蚤小、扁平,灰白色,通过直接接触传播,虱子吸血引发皮肤瘙痒、炎症,严重时脱毛、皮肤增厚,但虱子不传播人类疾病,相对危害较小。

螨虫

  • 疥螨:圆形、微小,通过接触传播,寄生在皮肤深层引发“疥疮”,症状为剧烈瘙痒(夜间加重)、皮肤红斑、丘疹、结痂、脱毛,多见于耳廓、肘部、腹部,传染性极强,需隔离治疗。

  • 蠕形螨:毛囊内寄生,多见于幼犬或免疫力低的狗狗,症状为局部或全身脱毛(皮肤潮红、脱屑)、毛孔扩张,一般不瘙痒,但继发细菌感染后可能引发脓皮病,蠕形螨治疗周期长,需定期用药。

    狗狗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

  • 耳螨:寄生在狗狗耳道,通过接触传播,症状为耳道瘙痒(狗狗频繁甩头、抓挠)、耳道分泌物(褐色、蜡样)、异味,严重时引发中耳炎、听力下降,耳螨需用专用洗耳液清洁,配合杀螨药物治疗。

寄生虫感染的综合预防

预防狗狗寄生虫感染需做到“内外兼修”:

  • 定期驱虫:体内驱虫幼犬每月1次,成年犬每季度1次;体外驱虫每月1次,夏季或外出活动后增加频率;心丝虫预防需每月持续,即使冬季也不可中断。
  • 环境清洁:定期消毒狗窝、食盆、玩具,粪便及时清理,避免狗狗接触流浪动物或污染环境。
  • 饮食卫生:不喂生肉、生水,食物煮熟后喂食,避免中间宿主(如老鼠、跳蚤)接触。
  • 定期体检:每年至少1次粪便检查和皮肤检查,早发现早治疗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狗狗有寄生虫会传染给人吗?
A1:会的,部分狗狗寄生虫具有“人兽共患”风险,如蛔虫(幼虫可穿透人体皮肤,引发内脏幼虫移行症)、钩虫(幼虫导致“匍行疹”)、绦虫(虫卵误食引发肠道感染)、贾第鞭毛虫(污染水源导致腹泻)、疥螨(人接触后短暂瘙痒),建议定期给狗狗驱虫,处理粪便后洗手,避免与狗狗密切接触(如亲吻、共用餐具),尤其家中有老人、儿童或免疫力低下者时需格外注意。

Q2:如何判断狗狗是否有寄生虫感染?
A2:可通过观察症状和检查初步判断:

  • 体内寄生虫:腹泻、呕吐(尤其带血或虫体)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腹部膨隆、粪便带白色节片(绦虫)、异食癖(吃土、啃墙);幼犬磨屁股可能是蛔虫或绦虫感染。
  • 体外寄生虫:频繁抓挠、蹭地、皮肤红肿、脱毛、皮屑增多、耳道异味或分泌物、体表发现黑色小点(跳蚲粪便)或虫体(蜱虫)。
    若出现上述症状,需及时带狗狗去宠物医院进行粪便镜检、皮肤刮片检查或血液检测,确诊后针对性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