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受伤后出现不吃不喝的情况,往往意味着身体或心理处于严重应激状态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引发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、器官衰竭等致命风险,作为主人,需保持冷静,通过科学观察与护理,帮助狗狗渡过难关。
先判断不吃不喝的核心原因
狗狗受伤后拒食拒饮,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:
- 疼痛刺激:伤口疼痛(如撕裂、骨折、内脏损伤)、术后疼痛等,会导致狗狗因不适而抗拒进食,甚至因疼痛不敢低头喝水。
- 心理应激:受伤时的恐惧、环境突变(如从熟悉的家中转移到医院)、或对治疗的陌生感,可能引发狗狗的防御心理,表现为躲藏、拒绝互动。
- 身体机能障碍:若伤及口腔(如口腔溃疡、牙齿断裂)、消化道(如呕吐、腹泻),或因失血、感染导致身体虚弱,狗狗可能无力进食,或因恶心而拒绝食物。
- 疾病并发症:严重外伤可能引发败血症、休克等,导致器官功能异常,影响食欲和饮水欲。
紧急处理步骤:分步应对,避免二次伤害
第一步:立即评估伤情,判断是否需紧急送医
若狗狗出现以下“危险信号”,需立即送往宠物医院,切勿拖延:
症状 | 说明 |
---|---|
大出血或伤口不断渗血 | 用干净的纱布按压伤口5分钟,若仍未止血,需紧急处理。 |
呼吸困难(张口呼吸、牙龈发紫) | 可能提示气胸、休克或呼吸道损伤,需立即吸氧。 |
意识模糊、昏睡或抽搐 | 可能因脑部受伤或电解质紊乱导致,需尽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。 |
骨折变形、无法站立 | 随意移动可能加重损伤,需用硬板固定后再转运。 |
持续呕吐、腹泻或便血 | 提示消化道损伤或感染,需禁食并补液,防止脱水。 |
若伤口较轻(如浅表擦伤、小范围软组织损伤),且狗狗精神尚可,可先在家观察,但需密切监测状态变化。
第二步:联系兽医,提前说明情况
即使决定自行观察,也需第一时间联系兽医,描述狗狗的受伤原因、伤口位置、精神状态及拒食拒饮时长,兽医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到院检查(如血常规、X光、B超等),排除内伤或感染。
第三步:家庭护理:从环境到饮食的全方位安抚
-
限制活动,避免二次受伤
为狗狗准备安静、避光的笼舍或围栏,地面铺柔软的毛巾,减少跳跃、跑动,防止伤口撕裂或骨折错位,若狗狗因疼痛抗拒触碰,可戴上伊丽莎白圈,避免舔舐伤口引发感染。 -
科学处理伤口,切勿自行用药
- 浅表伤口:用生理盐水(0.9%氯化钠溶液)冲洗,去除污物,再用碘伏(而非酒精,酒精会刺激伤口)消毒,无需包扎(保持透气)。
- 深度伤口/出血: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,止血后及时就医,可能需要缝合或打结止血。
- 禁忌:不要使用双氧水、红药水等刺激性药物,也不要随意涂抹药膏(部分药物狗狗可能过敏)。
-
“喂食喂水”技巧:循序渐进,尊重意愿
- 饮水优先:脱水会加速器官衰竭,若狗狗不主动喝水,可用针管(去针头)或小勺子从嘴角缓慢喂入温水(28-35℃),每次3-5ml,每小时3-4次;若仍不喝,可尝试用狗狗喜欢的湿粮泡出的肉汤(去油)、或宠物电解质水(如“宠物电解质补充液”),促进饮水欲。
- 食物选择:选择易消化、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,如:
- 羊奶粉(温水冲泡,温凉后喂食);
- 鸡肉泥/鸭肉泥(煮熟后去皮去骨,打成泥);
- 宠物罐头(用温水泡软,调成糊状)。
- 喂食方式:少量多餐,每天4-6次,每次喂食量以狗狗“舔舐干净”为准,避免强迫喂食(可能引发呕吐或逆反心理),若狗狗完全拒绝进食超过24小时,需立即就医,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能量和营养。
第四步:环境安抚,减少应激
- 保持环境安静,避免大声喧哗或频繁打扰,让狗狗有安全感;
- 在笼舍中放置带有主人气味的旧衣物,或使用费洛蒙喷雾(如“狗狗信息素安抚剂”),缓解焦虑;
- 若狗狗允许,可轻声说话、抚摸头部(避开伤口),建立信任感。
长期护理:预防感染,促进恢复
- 遵医嘱用药:若兽医开具了消炎药(如阿莫西林)、止痛药(如美洛昔康),需按时按量喂服,不可随意增减剂量;
- 伤口护理:每天用碘伏消毒伤口1次,观察有无红肿、渗液、化脓(若有异常,及时复诊);
- 复诊检查:即使狗狗开始进食,也需按兽医要求定期复查(如术后7天、14天),通过检查确认伤口愈合情况和身体机能恢复状态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狗狗受伤后不吃不喝,能拖多久?必须送医吗?
A:狗狗不吃不喝超过24小时,就可能因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(如低钾、低钠),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,即使精神尚可,也建议及时送医,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,避免病情恶化,尤其是老年犬、幼犬或本身有慢性病的狗狗,耐受性更差,更需早干预。
Q2:给受伤的狗狗喂食时,有哪些禁忌?
A:需避免喂食以下食物:① 生冷、油腻食物(如肥肉、奶油),加重肠胃负担;② 骨头(尤其是鸡鸭鱼骨,可能划伤消化道);③ 巧克力、洋葱、葡萄等有毒食物;④ 过硬的干粮(若牙齿受伤或口腔疼痛,可能加剧不适),建议选择温凉、流质、低敏的食物,减少肠胃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