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城市养犬家庭数量的持续增长,狗狗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成员,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养犬行为、犬只扰民、伤人事件及环境卫生等问题,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。“治理狗狗”并非简单的“管狗”,而是通过法律规范、社区协同、养犬人自律与社会共治,构建人犬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,这一过程需要兼顾犬只福利与公共利益,平衡养犬权利与他人权益,形成系统性、长效化的管理机制。
当前狗狗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
近年来,我国城市养犬数量激增,但治理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,导致问题频发,具体而言,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:
一是养犬行为失范现象普遍。 部分养犬人责任意识淡薄,遛狗时不牵绳、不佩戴嘴套,导致犬只惊吓老人、儿童甚至伤人;犬只粪便随意丢弃,污染公共环境;部分家庭违规饲养烈性犬、大型犬,或在公共楼道、电梯内不约束犬只,引发邻里矛盾,据某市城管部门统计,2023年受理的犬只扰民投诉中,68%与遛狗不牵绳相关,犬只粪便投诉占比达45%。
二是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。 虽然《民法典》《动物防疫法》及各地养犬管理条例均对养犬行为作出规范,但实践中存在“登记率低”“执法宽松”等问题,多数城市要求犬只植入芯片并办理登记,但实际登记率不足30%,部分养犬人抱有“不登记也无人管”的侥幸心理;执法力量有限,对不文明养犬行为多以劝导为主,罚款、没收等刚性措施 rarely 落地,导致法规威慑力不足。
三是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。 许多社区缺乏养犬自治组织,物业对犬只管理权限有限,难以有效协调养犬人与非养犬人之间的矛盾;公共设施配套不足,如宠物粪便箱、犬只活动区等缺失,导致犬只排泄物无处处理,遛狗空间受限;社区宣传引导薄弱,部分居民对养犬政策不了解,文明养犬意识尚未形成。
四是公众认知存在偏差。 部分养犬人将犬只视为“家庭成员”,过度强调养犬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;非养犬人对犬只存在普遍恐惧或排斥心理,甚至出现“见狗即投诉”的极端行为,双方缺乏理性沟通,加剧了社会对立。
多维度协同治理:构建“人犬和谐”的系统性方案
治理狗狗问题需打破“单一管理”思维,从法律、社区、养犬人、技术四个维度发力,形成“政府引导、社区协同、主人负责、社会监督”的共治格局。
完善法律法规,强化刚性约束
法律法规是治理的基础,需进一步细化养犬管理规范,明确各方权责:
- 明确养犬门槛:规定养犬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、固定住所及饲养条件,对烈性犬、大型犬实行“品种+身高”双重限制,并向社会公布禁养名录。
- 强制登记与免疫:推行“犬只免疫+电子标识”双轨制,要求犬只出生后3个月内植入芯片,绑定养犬人信息,实现“一犬一码”可追溯;未登记免疫的犬只,公安部门有权暂扣并处罚。
- 加大违法成本:对不牵绳、不清理粪便、违规饲养禁养犬等行为,实行“阶梯式处罚”,首次警告并责令整改,第二次罚款500-2000元,第三次没收犬只并纳入个人征信;对犬只伤人事件,明确养犬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,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。
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,筑牢基层防线
社区是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需建立“自治+服务”的管理模式:
- 成立养犬自律组织:由社区居委会牵头,联合养犬代表、物业、志愿者成立“文明养犬监督小组”,制定《社区养犬公约》,调解邻里矛盾,定期开展文明养犬宣传。
- 完善公共设施:在小区出入口、广场等区域设置宠物粪便箱,配备拾便纸、消毒液;规划“犬只活动区”,实行分时段管理(如早晚遛狗高峰),避免与非养犬人冲突。
- 推行“积分制”管理:对文明养犬行为(如及时登记、清理粪便、牵绳遛狗)给予积分奖励,可兑换物业费减免、宠物用品等;对不文明行为扣分,累计一定分数后由社区约谈养犬人。
压实养犬人主体责任,强化自律意识
养犬人是犬只管理的第一责任人,需通过教育与引导,推动其从“要我管”到“我要管”转变:
- 开展养前教育:在宠物销售店、动物医院等场所发放《文明养犬手册》,要求新养犬人参加线上培训并签署《养犬承诺书》,明确知晓养犬责任。
- 推广“犬只行为培训”:鼓励养犬人参加犬只服从性训练,解决犬只吠叫、扑人等问题;社区可联合宠物机构开设公益训练课,降低养犬人参与成本。
- 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:对多次违法或因犬只伤人被处罚的养犬人,纳入“不文明养犬黑名单”,限制其新购犬只,并向社区、物业通报。
借助技术手段,提升治理效能
科技赋能可破解“执法难”“监管难”问题:
- 搭建犬只管理信息平台:整合公安、农业、城管等部门数据,实现犬只登记、免疫、处罚信息互联互通;开发“文明养犬”APP,养犬人可在线办理登记、提交违规举报,查询附近犬只活动区、宠物医院等信息。
- 应用AI智能监管:在公园、小区等公共区域安装AI摄像头,自动识别未牵绳、犬只粪便未清理等行为,实时推送提醒至养犬人手机;对多次违规者,系统自动生成处罚证据,移交执法部门。
- 推广智能养犬用品:鼓励使用智能牵引绳(具备GPS定位、震动提醒功能)、自动粪便清理箱等设备,降低不文明养犬行为发生概率。
实践案例:多地探索治理新路径
近年来,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不少有效经验,值得借鉴:
- 杭州“文明养犬码”:养犬人通过“浙里办”APP申领“养犬码”,犬只芯片与二维码绑定,执法人员扫码即可查看犬只信息及养犬人信用记录;累计3次文明养犬行为可升级为“金牌养犬人”,享受公共服务优先办理等激励。
- 深圳“养犬积分制”:实行“12分制”,遛狗不牵绳、不清理粪便等行为分别扣3-6分,扣满12分需参加文明养犬学习班并考试合格,否则不予办理养犬登记;积分高的养犬人可参与“年度文明养犬人”评选,获得奖金或宠物医疗补贴。
- 成都“社区宠物友好日”:每月第三个周六开展“宠物友好日”活动,设置犬只免费体检、行为咨询、文明养犬宣传摊位;组织养犬人与非养犬人互动,增进理解,消除偏见。
未来治理方向:从“管理”到“共治”的升级
随着社会文明进步,狗狗治理需从“以管为主”转向“以疏促管”,重点实现三个转变:
- 从“政府单打”到“多元共治”:鼓励动物保护组织、宠物企业、志愿者等参与治理,如设立流浪犬救助基金、开展领养日活动,减少流浪犬数量。
- 从“事后处罚”到“事前预防”:将文明养犬教育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(在学校开展文明养犬课程)、“邻里互助”(社区养犬志愿者结对帮扶新养犬人)等方式,从源头培养责任意识。
- 从“城市治理”到“文明共建”:将文明养犬纳入文明城市、文明社区评选指标,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全社会形成“养犬负责、文明养犬”的共识,最终实现人与动物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遛狗不牵绳被处罚,是否合理?为什么?
A:合理,遛狗不牵绳是引发犬只伤人、扰民的主要原因之一,违反了《民法典》中“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,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”的规定,也违反了各地养犬管理条例中“携犬出户应当束犬链”的强制性要求,处罚的目的是通过刚性约束,倒逼养犬人履行看管义务,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,处罚并非最终目的,而是引导养犬人养成文明习惯,共同维护公共秩序。
Q2:流浪狗问题如何有效治理?收容和领养之外还有哪些措施?
A:流浪狗治理需“源头防控+科学救助+长效管理”多管齐下,除收容和领养外,关键措施包括:
- 强化源头管理:严格落实犬只登记和绝育政策,从根源上减少流浪犬繁殖;对弃养行为加大处罚,将弃养者纳入征信黑名单。
- 推广TNR(捕捉-绝育-放归):对无法家养的流浪犬,由专业机构捕捉后绝育、免疫,标记后放归原生活区域,控制其数量并减少疾病传播。
- 建立社区流浪犬救助网络:由社区牵头,联合志愿者、宠物医院建立“流浪犬临时救助点”,提供食物、医疗救助,并定期组织领养活动。
- 公众参与监督:设立流浪犬举报热线,鼓励市民发现流浪犬后及时联系专业机构处理,避免自行驱赶导致犬只受惊伤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