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尿道是连接膀胱与体外的通道,负责排出尿液,同时公犬尿道还兼具输送精液的功能,其结构因性别差异存在显著不同,了解这一结构对预防疾病、辅助诊疗至关重要。

公犬尿道结构

公犬尿道全长约15-40厘米(因品种体型差异较大),兼具排尿与排精双重功能,结构复杂,可分为四个部分:

  1. 前列腺部:起于膀胱颈,被前列腺包围,是尿道中最宽大的部分,前列腺分泌物在此进入尿道,参与构成精液,同时该段黏膜形成许多皱襞,可缓冲尿液流速,减少对膀胱的刺激。
  2. 膜部:穿过尿生殖膈,较短(约0.5-1厘米),周围有尿道括约肌(横纹肌),是控制排尿的关键部位,自主意识可调节其收缩与舒张。
  3. 海绵体部:最长的一段,贯穿阴茎海绵体,尿道黏膜与海绵体紧密贴合,勃起时海绵体充血可压迫尿道,暂时阻断尿液流动,确保排精时尿液不会混入。
  4. 龟头部:尿道末端开口于阴茎龟头顶端,黏膜下有丰富的静脉丛,勃起时龟头膨大,形成“尿道突”,尿液经此排出体外。

公犬尿道有两个生理弯曲:耻骨前弯曲(位于骨盆内,可活动)和耻骨后弯曲(位于阴茎体,固定),这些弯曲使尿道呈“S”形,也是结石易嵌顿的部位。

母犬尿道结构

母犬尿道较短,仅5-10厘米,功能单一,仅用于排尿,起于膀胱颈,沿阴道腹侧下行,开口于阴道前庭下方,靠近阴门(阴道与尿道开口分别位于阴门上下方,相距约1-2厘米)。

母犬尿道壁相对薄弱,黏膜为复层扁平上皮(抗机械损伤能力强),但缺乏前列腺等腺体结构,黏膜下结缔组织疏松,因此细菌更易逆行感染,引发尿道炎或膀胱炎。

尿道壁的通用结构

无论公母,尿道壁均由内向外分为四层:

  • 黏膜层:上皮因部位而异(膀胱颈为移行上皮,尿道近段为假复层柱状上皮,远段为复层扁平上皮),固有层含弹性纤维和血管,可适应尿液扩张。
  • 黏膜下层:疏松结缔组织,含血管、神经和少量黏液腺(公犬前列腺部黏膜腺丰富,可分泌黏液润滑尿道)。
  • 肌层:内纵、中环、外纵三层平滑肌,其中环肌在膀胱颈和膜部增厚形成括约肌,控制尿液排出。
  • 外膜:尿道上段为纤维膜(与周围组织固定),下段为浆膜(覆盖于膀胱颈和尿生殖膈部)。

结构与临床意义

公犬尿道长而弯曲,加之狭窄处多(如膜部、龟头孔),易因结石、肿瘤或炎性分泌物堵塞,导致尿潴留,尤其常见于小型犬(如泰迪、比熊);母犬尿道短且直,开口靠近肛门,细菌易通过粪便污染逆行感染,故尿路感染发病率显著高于公犬,日常需保证充足饮水、减少高矿物质饮食,以维护尿道健康。

公母犬尿道结构对比表

项目 公犬尿道 母犬尿道
长度 15-40 cm(体型差异大) 5-10 cm(相对恒定)
主要功能 排尿+排精 仅排尿
特殊结构 前列腺部、海绵体部、尿道括约肌 无特殊腺体,黏膜下组织疏松
开口位置 阴茎龟头顶端 阴道前庭下方,靠近阴门
临床易发问题 尿道结石、尿潴留(因狭窄弯曲) 尿道感染、膀胱炎(因细菌逆行)

FAQs

Q1:为什么母犬比公犬更容易患尿路感染?
A1:母犬尿道短(仅5-10 cm)、直,开口位置靠近肛门和阴道,细菌(如大肠杆菌)易通过粪便或阴道分泌物逆行进入尿道;而公犬尿道长、弯曲,且有前列腺分泌物和尿道括约肌的屏障作用,细菌难以上行,故感染率显著低于母犬,日常需注意母犬外阴清洁,减少感染风险。

Q2:公犬尿闭时,为什么导尿时需注意尿道的生理弯曲?
A2:公犬尿道存在耻骨前弯曲和耻骨后弯曲,呈“S”形,尤其是膜部狭窄和龟头孔处易发生结石嵌顿,导尿时需轻柔操作,顺着尿道弧度缓慢插入,避免强行推进损伤黏膜,导致出血、穿孔或假道形成,若遇阻力,可尝试旋转导尿管或局部润滑,必要时需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