蜱虫是危害狗狗健康的常见体外寄生虫,它们不仅通过吸血导致狗狗贫血、皮肤炎症,还能传播莱姆病、巴贝斯虫、ehrlichiosis等多种致命疾病,随着气温升高和户外活动增加,狗狗感染蜱虫的风险显著上升,因此科学灭蜱虫是养犬日常护理的重要环节,本文将从蜱虫的识别、危害、预防、驱虫及处理方法等方面,为宠物主人提供详细的指导。

狗狗灭蜱虫

认识蜱虫:种类与危害

蜱虫属于蛛形纲蜱螨目,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,硬蜱虫体背面有坚硬的盾板,如常见的草原革蜱、长角血蜱;软蜱则无盾板,虫体较软,如乳突钝缘蜱,它们多栖息在草地、灌木丛、森林等潮湿环境,通过爬行或附着在宿主(如老鼠、鸟类、其他动物)身上转移,当狗狗经过这些区域时,蜱虫会迅速爬附,选择皮肤薄、毛发少的部位(如耳廓、腋下、腹股沟、趾间)叮咬吸血。

蜱虫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  1. 直接损伤:叮咬时口器刺入皮肤,引起局部红肿、疼痛、瘙痒,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溃烂、感染。
  2. 失血性贫血:大量或长期寄生的蜱虫会吸取狗狗血液,尤其对幼犬、老年犬或体弱犬,可能引发严重贫血甚至休克。
  3. 传播疾病: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,
    • 莱姆病: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,表现为关节肿痛、发热、精神萎靡;
    • 巴贝斯虫病:破坏红细胞,导致黄疸、贫血、尿色变深;
    • 埃立克体病:引起高烧、呕吐、淋巴结肿大。
      这些疾病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危及狗狗生命。

狗狗感染蜱虫的常见途径

了解感染途径有助于针对性预防,主要途径包括:

  1. 户外环境暴露:带狗狗去草地、公园、郊外等未清理的场所,蜱虫直接爬附到狗狗身上。
  2. 间接接触:主人衣物、鞋子携带蜱虫回家,或与其他感染蜱虫的动物(如流浪猫、老鼠)接触后交叉感染。
  3. 犬只聚集:宠物店、犬舍、寄养中心等场所,若卫生不佳,易造成蜱虫传播。

科学灭蜱虫:预防与驱虫结合

灭蜱虫的核心是“预防为主,驱虫为辅”,同时结合环境清理和及时处理。

狗狗灭蜱虫

(一)日常预防:减少暴露风险

  1. 避开高风险区域:蜱虫活跃期(春夏季)尽量减少带狗狗进入草地、灌木丛,若需前往,选择铺设平整的路径,避免让狗狗趴伏或钻入草丛。
  2. 外出防护措施
    • 给狗狗穿透气性好的防护服,覆盖四肢和躯干;
    • 使用含有避蚊胺(DEET,浓度低于10%)的宠物专用驱虫喷剂,喷洒在毛发根部(避开眼、口、鼻),每4-6小时补喷一次。
  3. 回家后全身检查
    重点检查耳廓、耳道、眼周、腋下、腹股沟、趾间、尾巴根部等部位,蜱虫初期如小米粒大小,呈红褐色或黑色,吸血后会膨胀至黄豆大小,发现蜱虫立即处理(见后文)。

(二)定期驱虫:选择合适的产品

驱虫是灭蜱虫的关键,需根据狗狗年龄、体重、生活习惯选择安全有效的驱虫药,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,以下是常见驱虫类型及特点:

驱虫类型 代表产品 作用原理 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
外用滴剂 福来恩、拜宠清(滴剂) 经皮吸收,分布于皮脂腺,杀死接触蜱虫 4-6周 驱虫前后2天避免洗澡,滴于肩胛间不可舔舐
外用喷剂 爱沃克(喷剂) 直接喷洒于毛发,快速杀灭体表蜱虫 2-4周 喷后自然风干,避免接触狗狗眼睛和口腔
口服药 尼可信、心旺保 经口服吸收,通过血液或唾液杀死蜱虫 1-3个月 需与食物同服,部分药物需空腹
驱虫项圈 Seresto(适思) 释放有效成分,形成保护层,驱杀蜱虫 7-8个月 初期可能引起轻微皮肤刺激,不适合爱啃咬项圈的狗狗

注意事项

  • 幼犬(<2月龄)、怀孕/哺乳期母犬需选择标明“安全”的产品,或咨询兽医;
  • 避免使用人用驱虫药(如花露水、风油精),可能引起狗狗中毒;
  • 多宠物家庭需确保所有宠物同步驱虫,防止交叉感染。

(三)发现蜱虫后的正确处理

若发现狗狗身上有蜱虫,切忌硬拔或用火烧、涂抹酒精/香油等方法,这些操作可能导致蜱虫口器残留,引发感染或刺激其分泌更多唾液(增加疾病传播风险),正确步骤如下:

  1. 准备工具:宠物专用镊子(或尖头镊子)、酒精棉片、手套、密封袋。
  2. 固定镊子: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(紧贴皮肤),保持与皮肤垂直。
  3. 缓慢拔出:逆时针或顺时针均匀用力,持续拉动,直到完整拔出(避免扭动,防止口器断裂)。
  4. 消毒检查:用酒精棉片擦拭叮咬部位,检查是否有口器残留(若有,用镊子夹出或就医);将蜱虫放入密封袋并丢弃(可加少量酒精杀死)。
  5. 观察反应:拔出后密切观察狗狗3-7天,若出现红肿、瘙痒、发热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立即就医。

(四)环境清理:消灭蜱虫滋生地

蜱虫的生命周期(卵-幼虫-若虫-成虫)需在环境中完成,因此环境清理至关重要:

狗狗灭蜱虫

  1. 家庭环境
    • 定期吸尘,重点清理狗狗常活动的区域(窝垫、地毯、沙发缝隙);
    • 狗狗用品(窝垫、玩具)每周用热水(≥60℃)清洗,阳光下暴晒;
    • 使用含吡虫啉的宠物环境喷雾,喷洒于角落、墙缝(避免狗狗接触)。
  2. 户外环境
    • 清理庭院杂草、落叶,保持地面干燥;
    • 在蜱虫高发区域(如灌木丛边缘)喷洒低毒杀虫剂(如氯菊酯),使用时注意宠物和人类安全,避免直接接触。

注意事项与误区

  1. 误区:“狗狗不出门就不会感染蜱虫”
    事实:蜱虫可能通过主人衣物、鞋子带入家中,或与其他宠物(如流浪猫)接触感染,即使不出门也需定期驱虫。
  2. 误区:“驱虫药用一次就一劳永逸”
    事实:驱虫药有持续时间,需每月按时使用;蜱虫活跃期(3-10月)建议增加驱虫频率至每月1次。
  3. 定期体检:即使做好驱虫,建议每年带狗狗做1-2次血液检查(如巴贝斯虫、莱姆病筛查),早发现早治疗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狗狗被蜱虫叮咬后一定会生病吗?
A:不一定,蜱虫传播疾病需要满足“叮咬时间≥24小时”(病原体从唾液注入狗狗体内需一定时间),且并非所有蜱虫都携带病原体,若及时发现并正确拔除蜱虫,并观察狗狗状态,多数不会发病,但若出现异常症状(如发热、跛行、皮肤溃烂),需立即就医,通过血液检查确认是否感染疾病。

Q2:可以给2月龄以下的幼犬使用驱蜱虫药吗?
A:需谨慎选择,幼犬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,部分驱虫药(如含伊维菌素、塞拉菌素的口服药)可能引起中毒,建议咨询兽医,选择标明“2月龄以上、≥XX体重”的安全产品(如福来恩滴剂,适合8周龄以上、≥2kg的幼犬),或使用物理防护(如防护服、定期检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