犬传染性肝炎,俗称“狗狗肝炎蓝眼病”,是由犬腺病毒1型(Canine Adenovirus-1, CAV-1)引起的一种急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,以肝脏炎症、角膜水肿(“蓝眼”特征)和全身出血性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,该病传染性强,幼犬感染后死亡率较高,是威胁犬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,需引起宠物主人高度重视。
病因与病原学
犬传染性肝炎的病原体为犬腺病毒1型,属于腺病毒科、哺乳动物腺病毒属,为双链DNA病毒,病毒粒子直径约70-80nm,呈二十面体对称,CAV-1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,在室温下可存活数周,在pH 3-9的环境中保持活性,但对乙醚、氯仿等脂溶剂敏感,56℃加热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可灭活。
该病毒主要感染犬科动物(如犬、狐狸、狼等),各年龄段犬均可感染,但1岁以内幼犬尤其易感,尤其是3-6月龄幼犬因母源抗体下降,感染风险最高,病毒存在于病犬的唾液、尿液、粪便、血液及眼鼻分泌物中,通过直接接触(如舔舐、交配)或间接接触(污染的食具、环境、垫料等)传播,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感染。
临床症状
犬传染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型、亚临床型和慢性型,蓝眼病”是该病的典型特征之一,但并非所有病犬都会出现。
急性型
多见于幼犬,潜伏期约5-9天,病犬突然发病,表现为高热(40.5-41.5℃)、精神极度沉郁、食欲废绝、渴欲增加,呕吐频繁,呕吐物 initially 可为食物,后带黄白色泡沫或胆汁;腹泻初期粪便软烂,后期带血或呈“酱油色”,并伴有腹痛(腹部触诊敏感),部分病犬可见牙龈、眼结膜黏膜苍白或黄染,胸部、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瘀斑。
肝脏是主要靶器官,病犬肝区触诊疼痛肿大,部分可出现黄疸(皮肤、黏膜黄染),若病毒损伤血管内皮,可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,表现为鼻出血、血尿、呼吸困难等,常在24-48小时内死亡。
“蓝眼病”特征
“蓝眼病”并非独立疾病,而是犬传染性肝炎的典型眼部症状,通常在发病后1-2周出现,也可见于康复期犬,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角膜水肿,角膜呈云雾状蓝色或灰白色浑浊,边缘血管充血,病犬畏光、流泪、眼睑痉挛,角膜水肿一般持续1-2周可自行消退,不留痕迹,但严重者可发展为角膜溃疡、穿孔,甚至导致眼球萎缩。
需注意,“蓝眼”并非犬传染性肝炎特有,犬瘟热、角膜外伤等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,需结合其他临床鉴别。
亚临床型
多见于成年犬或免疫接种过的犬,无明显临床症状,但可排毒成为传染源,部分病犬仅表现为轻微发热、食欲减退,1-3天内自愈。
慢性型
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,病犬长期食欲不振、消瘦、黏膜苍白,肝脏肿大质地坚硬,可发展为肝硬化、腹水,部分病犬出现神经症状(如抽搐、共济失调),多因病毒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或肝性脑病引起,预后不良。
诊断方法
犬传染性肝炎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,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。
临床检查
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;生化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,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显著升高,胆红素升高(提示黄疸)。
病原学检测
- 病毒分离:采集病犬血液、肝脏组织、眼鼻分泌物,接种于犬肾细胞(MDCK细胞)或犬睾丸细胞,分离病毒,通过电镜或免疫荧光鉴定。
- PCR检测:通过PCR技术检测病犬样本中CAV-1的DNA片段,具有快速、特异、敏感的特点,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。
- 抗原检测:采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病犬粪便或尿液中的CAV-1抗原,操作简便,适合临床快速筛查。
血清学检测
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AV-1特异性抗体,若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,可确诊为近期感染,但需注意,CAV-1与犬腺病毒2型(CAV-2,引起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)有交叉抗原性,需结合临床鉴别。
治疗措施
目前犬传染性肝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,原则是保肝、止血、控制继发感染、维持电解质平衡。
基础治疗
- 补液:病犬常因呕吐、腹泻脱水,需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或葡萄糖盐水,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。
- 止吐:使用甲氧氯普胺、昂丹司琼等止吐药物,缓解呕吐症状。
- 止血:若有出血倾向,可使用维生素K1、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,必要时输血。
保肝治疗
- 使用谷胱甘肽、S-腺苷蛋氨酸等保肝药物,促进肝细胞修复。
- 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(如四环素类、巴比妥类药物)。
眼部护理
出现“蓝眼”症状时,使用抗生素眼药水(如氯霉素、左氧氟沙星)预防继发感染,角膜水肿严重者可使用散瞳剂(如阿托品眼药水),避免虹膜粘连。
抗菌治疗
为预防继发细菌感染,可使用广谱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、头孢菌素类),连用5-7天。
营养支持
给予高易消化、低脂肪饮食,如处方粮、煮熟的鸡胸肉等,少量多餐,减轻肝脏负担。
预防措施
预防犬传染性肝炎的关键是疫苗接种和严格的卫生管理。
疫苗接种
- 核心疫苗:CAV-1是犬核心疫苗成分,目前多使用犬腺病毒2型(CAV-2)疫苗,因CAV-2与CAV-1有交叉保护作用,且CAV-2疫苗不会引起“蓝眼”副作用。
- 免疫程序:幼犬6-8周龄首免,间隔2-3周加强1次,之后每年加强1次;成年犬每年接种1次即可。
卫生管理
- 犬舍定期消毒(可用含氯消毒剂、碘伏等),避免与病犬接触。
- 新引进犬需隔离观察2周,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。
- 病犬排泄物、污染物需彻底消毒,防止病毒扩散。
母源抗体保护
幼犬可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,但母源抗体在6-8周龄后逐渐下降,此时需及时接种疫苗,避免免疫空白期感染。
犬腺病毒1型(CAV-1)特性表
项目 | 特点说明 |
---|---|
病毒分类 | 腺病毒科、哺乳动物腺病毒属,双链DNA病毒 |
形态结构 | 二十面体对称,直径70-80nm,有衣壳和囊膜 |
抵抗力 | 室温存活数周,耐酸耐碱(pH 3-9),对乙醚、氯仿敏感,56℃ 30分钟灭活 |
宿主范围 | 主要感染犬科动物(犬、狐狸、狼等),幼犬易感性最高 |
传播途径 | 直接接触(唾液、尿液、粪便)、间接接触(污染环境)、垂直传播(胎盘) |
主要靶器官 | 肝脏、血管内皮、角膜 |
免疫交叉 | 与CAV-2(引起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)有共同抗原,交叉保护 |
相关问答FAQs
Q1:犬传染性肝炎“蓝眼病”会传染给人类或其他宠物吗?
A:不会,犬腺病毒1型(CAV-1)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,仅感染犬科动物,不会传染给人类、猫或其他宠物,但需注意,病犬的眼鼻分泌物可能污染环境,间接接触其他犬仍可能导致感染,因此病犬需隔离至康复。
Q2:狗狗接种过肝炎疫苗,为什么还会得“蓝眼病”?
A:可能原因有二:一是免疫失败(如疫苗保存不当、母源抗体干扰、狗狗自身免疫缺陷等);二是“蓝眼”并非仅由犬传染性肝炎引起,犬瘟热、角膜外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角膜水肿,需通过实验室检查(如PCR、病毒分离)明确病因,若接种的是CAV-2疫苗,虽可预防CAV-1感染,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轻微眼部反应,通常1-2周内自行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