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寄养是许多养宠家庭在出行、工作繁忙时的常见选择,但寄养过程涉及狗狗的饮食、健康、心理等多方面需求,需要主人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和细致考量,无论是选择专业寄养机构还是委托亲友照顾,核心原则都是确保狗狗在离开主人的日子里,能获得与家中相近的照顾和安全感,避免因环境变化引发应激反应或健康问题,以下从寄养前准备、寄养机构选择、寄养期间关注及接回后护理四个维度,详细说明狗狗寄养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。
寄养前:细致准备,降低狗狗适应压力
寄养前的充分准备是确保狗狗顺利过渡的基础,需从物品、健康、习惯三方面入手。
物品准备:携带熟悉物品,减少陌生感
狗狗对气味的依赖性强,熟悉的物品能帮助其更快适应新环境,需准备清单包括:
- 主食与零食:携带足够寄养天数的狗粮(建议比实际天数多备2天,以防延误),并提前用密封分装袋按每日食量分装,避免寄养机构喂食过量或换粮导致肠胃不适;若狗狗有专用零食(如磨牙棒、训练奖励),可少量携带,用于寄养期间互动奖励。
- 生活用品:狗狗常用的食盆、水盆(最好为底部带防滑设计的陶瓷或不锈钢材质,避免塑料碗滋生细菌);熟悉的睡垫、毯子或玩具(优先选择带有主人气味的物品,如未清洗的旧衣物,可缓解分离焦虑);牵引绳和项圈/胸背带(用于寄养期间外出遛弯,建议额外备一条以防丢失)。
- 健康与证件:携带狗狗的疫苗本(需确保已完成核心疫苗且在有效期内,如狂犬病、犬瘟热等)、驱虫证明(体内外驱虫需在寄养前7-10天完成);若狗狗有慢性病或需长期服药(如皮肤病、关节炎药物),需备足药量,并附上清晰的用药说明(包括剂量、时间、喂食方式);建议提前准备一份《狗狗健康档案》,记录过敏史、既往病史及紧急联系人信息。
健康检查:确保狗狗适合寄养
寄养前需观察狗狗状态,若出现异常(如咳嗽、腹泻、精神萎靡)应暂缓寄养,避免交叉感染或加重病情,老年犬、幼犬、病犬或性格敏感的狗狗,寄养前最好咨询兽医,评估是否适合短期离家的环境,提前为狗狗佩戴有联系方式的身份牌(即使芯片已登记,实体牌也能作为快速联系途径)。
习惯沟通:向照顾者传递狗狗的“生活手册”
每只狗狗的生活习惯不同,需提前向寄养机构或照顾者详细说明,包括:
- 饮食规律:每日喂食次数、时间、分量(如幼犬需少食多餐,老年犬可能需软食),是否忌食特定食物(如巧克力、葡萄、洋葱等有毒食物需明确列出);
- 排泄习惯:如在家定点如厕,需说明常用尿垫位置或外出遛弯频率;若狗狗习惯在尿垫上排泄,需提醒寄养机构保持尿垫清洁;
- 性格特点:是否胆小、喜欢互动、害怕特定声音(如雷声、吸尘器),或与其他狗/人的相处态度(如是否允许触摸耳朵、尾巴,是否护食);
- 特殊需求:如需每日梳毛、清洁耳朵,或对特定玩具的偏好等。
寄养机构选择:实地考察,优先安全与专业
若选择专业寄养机构,实地考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,需重点关注环境、人员、服务及应急措施四方面。
环境安全:卫生、空间与隔离
- 卫生条件:观察犬舍/活动区的清洁程度,是否有明显异味、排泄物残留;食盆、水盆是否每日消毒;狗舍地面是否防滑、易清洁(避免地毯等难以清理的材质)。
- 活动空间:狗狗是否有独立的休息区(避免不同狗狗混居导致交叉感染)和足够的活动空间(室内活动区需通风良好,室外活动区需有围栏,防止逃脱)。
- 隔离措施:健康狗狗与生病狗狗是否严格分区,是否有独立的隔离病房(若狗狗在寄养期间生病,可避免与其他宠物接触)。
人员资质:经验与责任心
- 专业背景: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宠物护理知识,如是否了解常见犬病症状、急救措施(如狗狗误食、抽搐时的应急处理);可询问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(如宠物急救师认证)。
- 责任心:观察工作人员与狗狗的互动态度,是否主动与狗狗玩耍、安抚,还是仅完成喂食、清理等基础工作;可要求查看过往寄养狗狗的照片或视频,了解其照顾细节。
透明化与个性化 - 日常反馈:机构是否能提供每日反馈(如照片、视频,告知狗狗进食、排便、精神状态),反馈频率是否符合预期(如早晚各一次);
- 附加服务:是否提供遛弯、梳毛、训练等增值服务,费用是否透明(避免寄养后产生隐形消费);
- 特殊需求支持:是否能满足狗狗的特殊需求(如老年犬的关节护理、幼犬的额外陪伴、病犬的定时喂药)。
应急机制:医疗资源与责任划分
- 合作兽医:机构是否有固定的合作宠物医院,距离多远,是否能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;
- 责任协议:签订寄养协议时,需明确双方责任(如因机构照顾不当导致狗狗受伤或生病,如何赔偿;若狗狗突发自身疾病,医疗费用由谁承担);
- 保险保障:部分机构会为寄养宠物购买意外险,可询问是否包含及理赔范围。
寄养期间:保持沟通,及时应对突发情况
狗狗寄养后,主人的关注与沟通同样重要,需避免“寄养后完全不管”或“过度打扰”两个极端。
适度联系,避免打扰
每日可通过微信或电话与机构沟通1-2次,询问狗狗状态(如“今天食欲如何”“有没有排便”“玩耍时是否开心”),避免频繁视频或打电话(可能让狗狗更焦虑,也让工作人员分心),若机构主动反馈问题(如狗狗不肯进食、轻微腹泻),需冷静询问原因,并配合处理(如是否因环境不适应,可建议用零食引导;若怀疑生病,需及时要求送医)。
信任机构,配合调整
若机构反馈狗狗有轻微应激反应(如吠叫、躲藏),需给予理解,并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抚措施(如增加陪伴时间、使用费洛蒙喷雾等);若建议调整饮食或活动方式(如减少喂食量、增加遛弯次数),可根据专业意见尝试,避免因“惯着狗狗”导致适应困难。
紧急情况,果断处理
若机构反馈狗狗出现严重异常(如持续呕吐、便血、呼吸困难、抽搐等),需立即要求送医,并尽快赶到现场协助处理;同时保留医疗记录,以便后续与机构协商责任问题。
接回后:耐心安抚,观察恢复状态
狗狗接回家后,不要立即让其剧烈运动或接触陌生环境,需给予1-2天的适应期,重点关注其身体与心理状态。
身体护理:检查健康与清洁
- 身体检查:仔细检查狗狗是否有外伤(如抓伤、咬伤)、皮肤病(如红肿、脱毛)、眼部分泌物异常等;查看体重是否有明显下降(若体重下降超过5%,需调整饮食并咨询兽医)。
- 清洁护理:若狗狗寄养期间未洗澡,回家后可用温湿毛巾擦拭脚垫、腹部等易脏部位,避免立即洗澡(防止因抵抗力下降感冒);若需洗澡,需选择狗狗专用沐浴露,并尽快吹干。
饮食调整:逐步过渡,避免肠胃不适
接回初期,继续喂食寄养机构提供的狗粮2-3天,同时逐步混入家中狗粮(第1天:1/3寄养粮+2/3家粮;第2天:1/2+1/2;第3天:2/3+1/3;第4天完全换回家粮),避免突然换粮导致腹泻,同时观察狗狗食欲,若出现拒食,可少量添加其喜欢的零食(如鸡肉干)诱食,但需控制量。
心理安抚:重建安全感
狗狗寄养后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延续(如黏人、吠叫、破坏家具),需给予更多陪伴:
- 增加互动:每天花时间陪它玩耍(如捡球、拔河),抚摸、梳毛,让其感受到主人的回归;
- 保持规律:恢复原有的饮食、遛弯时间表,稳定的作息能帮助狗狗快速找回安全感;
- 正向引导:若出现异常行为(如乱尿),不要打骂,可通过奖励正确行为(如如厕后给予零食)逐步纠正。
狗狗寄养前必备物品清单
物品类别 | 具体物品 | 数量与备注 |
---|---|---|
主食与零食 | 狗粮、专用零食(磨牙棒、训练奖励) | 狗粮按寄养天数+2天准备,分装为每日食量;零食少量,避免过量导致肠胃不适 |
生活用品 | 食盆、水盆、睡垫/毯子、玩具、牵引绳 | 食盆水盆选防滑材质;睡垫/玩具需带主人气味;牵引绳备一条以防丢失 |
健康与证件 | 疫苗本、驱虫证明、常用药品、健康档案 | 疫苗需在有效期内;药品附详细用药说明;健康档案记录过敏史、紧急联系人 |
安全标识 | 身份牌(含联系方式) | 即使有芯片也需佩戴,方便快速联系 |
相关问答FAQs
Q1:狗狗第一次寄养会应激吗?如何缓解?
A:会的,狗狗首次离开熟悉环境,可能出现应激反应,表现为食欲下降、吠叫、躲藏、乱排泄等,缓解方法包括:①提前适应:可先带狗狗到寄养机构熟悉环境,短时间停留(如1-2小时);②携带熟悉物品:如带有主人气味的旧衣物、常用玩具,帮助建立安全感;③保持联系:寄养期间主人每日固定时间与狗狗互动(如视频通话),让其听到熟悉的声音;④选择专业机构:有经验的寄养人员会通过抚摸、玩耍、零食奖励等方式安抚狗狗,缩短适应期。
Q2:寄养期间狗狗生病了,责任怎么划分?
A:责任划分需根据寄养协议及实际情况判断:①若因寄养机构照顾不当(如未按时喂药、环境不洁导致感染、与其他狗狗冲突受伤等),机构需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及赔偿责任;②若因狗狗自身突发疾病(如急性肠胃炎、心脏病发作),机构已及时送医并通知主人,医疗费用通常由主人承担,但机构需提供送医记录、诊断证明等证据;③若协议中明确约定“非机构过失导致的疾病费用由主人承担”,则按协议执行,建议寄养前签订详细协议,明确责任划分及赔偿标准,避免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