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爬子(蜱虫)是狗狗在户外活动中常见的隐形威胁,尤其在春夏季节,这些小小的寄生虫可能附着在狗狗皮肤上,不仅造成局部不适,还可能传播多种严重疾病,作为狗狗的“铲屎官”,了解草爬子的危害、掌握预防和处理方法,对守护毛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。
草爬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,成虫呈椭圆形,未吸血时米粒大小,吸饱血后如黄豆般膨胀,它们常隐藏在草地、灌木丛、森林边缘等环境,通过攀附在经过的宿主(如狗狗、人类)身上,寻找皮肤薄、毛发少的部位叮咬吸血,狗狗由于喜欢嗅闻、翻滚,且毛发较多,成为草爬子的“重点攻击对象”,草爬子的危害不仅在于叮咬时的刺激,更在于其携带的病原体,它们可能传播莱姆病、巴贝斯虫病、无形体病等,比如莱姆病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,狗狗感染后可能出现跛行、发热、食欲不振等症状;巴贝斯虫会破坏红细胞,导致贫血、黄疸,严重时危及生命,幼犬、老年犬或免疫力低的狗狗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。
预防草爬子叮咬,需从多方面入手,首先是定期体外驱虫,使用宠物专用的驱蜱滴剂、项圈或口服药,严格按照说明书频率使用,确保药效持续,其次是避免高风险环境,尽量减少狗狗在草深、林密区域的停留时间,若需前往,可穿防护服或使用驱虫喷雾,日常身体检查也必不可少,每次回家后,用手轻轻触摸狗狗全身,特别注意耳廓、眼周、腋下、腹股沟、趾缝等部位,查看是否有异常凸起或黑点(蜱虫叮咬后可能呈现“黑痣”状),定期清理家中及活动区域的杂草,减少蜱虫孳生环境,也能降低感染风险。
如果发现狗狗身上有草爬子,切忌用手直接捏碎或硬拔(可能导致蜱虫口器残留,引发感染),正确做法是: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镊子尖端,夹住蜱虫头部(靠近皮肤处),保持稳定,缓慢逆时针旋转,确保口器完整拔出,拔出后,用碘伏消毒叮咬处,观察狗狗是否有异常反应(如持续红肿、抓挠、精神萎靡),若症状明显,需及时就医。
草爬子传播给狗狗的常见疾病及症状
疾病名称 | 病原体 | 主要症状 | 危害等级 |
---|---|---|---|
莱姆病 | 伯氏疏螺旋体 | 跛行、发热、淋巴结肿大、食欲下降 | 中等,可慢性化 |
巴贝斯虫病 | 巴贝斯原虫(犬种) | 贫血、黄疸、尿色变深、呼吸困难 | 高,可致死 |
无形体病 | 无形体 | 高热、肌肉酸痛、呕吐、牙龈出血 | 高,重症可休克 |
蜱传麻痹症 | 神经毒素 | 后肢无力、共济失调、吞咽困难、麻痹 | 极高,死亡率高 |
草爬子虽小,但对狗狗的健康威胁不容忽视,主人需提高警惕,做好日常防护,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,才能让狗狗远离蜱虫困扰,享受健康快乐的户外时光。
FAQs:
-
狗狗被草爬子叮咬后一定会生病吗?
不一定,是否生病取决于蜱虫的种类、叮咬时间(叮咬时间越长,传播病原体风险越高)、狗狗的免疫力以及是否及时移除蜱虫,如果能在24小时内发现并正确移除蜱虫,且狗狗免疫力正常,感染风险会显著降低,但若蜱虫已叮咬数日,或狗狗出现异常症状,仍需密切观察或就医检查。 -
如何判断狗狗身上有草爬子?
草爬子叮咬初期不易被发现,可通过以下方式判断:① 触摸检查:每次外出后,用手顺毛触摸狗狗全身,注意耳后、眼周、腋下、腹股沟、趾缝等蜱虫易附着部位,感受是否有凸起的小疙瘩;② 视觉观察:拨开毛发查看,未吸血的蜱虫呈红褐色或米色,吸血后可能变为灰黑色,类似“黑痣”;③ 行为观察:狗狗频繁抓挠、舔舐同一部位,或出现烦躁不安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可能提示被叮咬,需仔细检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