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咪的脐带胎盘是母体与胎儿在妊娠期间建立的重要连接结构,承担着营养输送、废物排泄、激素调节等关键功能,对胚胎发育和幼崽存活至关重要,了解其结构、功能及分娩后的处理,有助于养猫人更好地照顾产后母猫及新生幼崽。
猫咪脐带胎盘的生理结构与组成
猫咪的脐带胎盘由脐带和胎盘两部分构成,二者协同完成母胎间的物质交换与生理支持。
脐带:胎儿的“生命通道”
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带状结构,平均长度约3-5厘米(根据胎崽大小有所差异),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羊膜,内部包含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,以及填充于血管间的华通氏胶(一种富含胶蛋白的黏液组织,具有缓冲保护作用)。
- 脐动脉:将胎儿体内的代谢废物(如二氧化碳、尿素)和含氧量低的血液输送至胎盘,经母体循环排出;
- 脐静脉:将胎盘从母体获取的氧气、营养物质(葡萄糖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)和抗体输送给胎儿,支持其生长发育;
- 华通氏胶:胶状弹性结构可避免脐带受压或扭曲导致的血管闭塞,保障血流稳定。
胎盘:母胎间的“交换枢纽”
猫咪的胎盘属于“散布状胎盘”(也称“环状胎盘”),与人类盘状胎盘不同,其胎盘组织呈多个小叶状散布在子宫黏膜表面,通过绒毛膜与子宫内膜的蜕膜紧密嵌合,形成“胎盘叶”,这种结构增大了交换面积,提高了物质交换效率,胎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:
- 母体部分(蜕膜):由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转化而来,富含血管,为胎盘提供血液供应;
- 胎儿部分(绒毛膜):表面覆盖大量绒毛,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与脐动静脉相连,直接与母体血液进行物质交换(注意:猫咪胎盘的绒毛上皮与母体内皮细胞直接接触,属于“上皮绒毛胎盘”,物质交换效率较高,但也可能增加病原体垂直传播的风险)。
脐带胎盘的核心生理功能
脐带胎盘是胎儿在子宫内生存的“生命支持系统”,其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四类:
物质交换:胎儿的“营养供给站”
胎盘通过被动运输(如氧气、二氧化碳、葡萄糖等脂溶性小分子)、主动运输(如氨基酸、维生素等需消耗能量的物质)和易化扩散(如部分离子),实现母体与胎儿间的物质交换,母体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胎盘绒毛进入胎儿脐静脉,而胎儿的二氧化碳则通过脐动脉运至胎盘排出;胎盘还能将母体免疫球蛋白G(IgG)转运给胎儿,提供被动免疫保护(幼崽出生后最初几天内的免疫力主要依赖此途径,但需通过初乳强化)。
内分泌调节:维持妊娠的“激素工厂”
胎盘在妊娠中晚期会分泌多种激素,维持妊娠稳定并促进母体适应:
- 孕酮: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,防止流产;同时促进乳腺发育,为泌乳做准备;
- 雌激素:促进子宫和乳腺生长,与孕酮协同维持妊娠;
- 松弛素:松弛骨盆韧带,为分娩做准备;
- 胎盘催乳素:调节母体代谢,促进胎儿营养获取。
免疫屏障:保护胎儿的“防御盾牌”
胎盘的绒毛膜上皮和基底膜构成物理屏障,可阻挡大部分母体病原体(如细菌、大分子病毒)进入胎儿体内,但部分小病毒(如猫瘟病毒、猫免疫缺陷病毒)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,导致胎儿感染或畸形。
废物排泄与酸碱平衡调节
胎儿的代谢废物(如尿素、肌酐)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,由母体肾脏排出;胎盘可通过调节碳酸酐酶活性,维持胎儿体内的酸碱平衡,确保内环境稳定。
分娩过程中脐带胎盘的自然处理
母猫在分娩时会通过本能完成脐带断离和胎盘处理,这一过程通常无需人为干预,但需密切观察是否异常。
分娩阶段的脐带处理流程
猫咪分娩分为开张期、产出期、胎衣排出期三个阶段,每胎崽的产出和胎盘排出通常间隔5-30分钟(也可能连续产出2-3只胎崽后再排出胎盘),当胎崽头部或前肢露出产道后,母猫会通过子宫收缩和腹压将胎崽完全推出,随后本能地咬断脐带——其牙齿会精准咬住脐带靠近胎崽的一端,通过撕扯使脐带断裂,断端会自然回缩至幼崽脐轮内(皮肤凹陷处),形成未来肚脐的痕迹。
母猫舔舐胎盘的生理意义
胎衣排出后,母猫会立即舔舐并吞食胎盘,这一行为并非“吃幼崽”,而是有明确目的:
- 补充营养:胎盘富含蛋白质、铁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,可帮助母猫恢复体力,促进泌乳;
- 刺激泌乳:舔舐胎盘时,母猫会舔舐幼崽身体,刺激幼崽呼吸、循环启动,同时通过嗅觉和触觉刺激母脑垂体分泌催乳素,促进乳汁分泌;
- 掩盖气味:野生环境下,胎盘气味可能吸引天敌,吞食胎盘可减少暴露风险;
- 清洁产道:舔舐行为有助于排出剩余胎膜,减少子宫感染风险。
主人需关注的异常情况
虽然母猫通常能自行处理,但需警惕以下问题:
- 胎盘滞留:若分娩结束后2-4小时仍未排出所有胎盘,或阴道持续流出暗红色分泌物(有腐臭味),可能是胎盘滞留,需立即就医——滞留的胎盘会导致子宫感染(子宫内膜炎)、败血症,甚至危及母猫生命;
- 脐带感染:若幼崽脐断端红肿、渗出脓液或出血,可能是母猫咬断脐带时消毒不当(或未自然断开),需用碘伏消毒,必要时结扎脐带;
- 母猫拒绝处理胎盘:若母猫因虚弱、应激或母性不足不舔舐幼崽,需人工擦干幼崽身体,断开脐带(距离幼崽腹部1厘米处用消毒线结扎,剪断断端,碘伏消毒),并帮助幼崽找到乳头。
产后胎盘检查与幼崽脐带护理
确认胎盘数量完整性
正常情况下,每胎崽应对应一个胎盘(散布状胎盘可能多个胎盘叶组成一个整体),产后需清点胎盘数量:若数量少于胎崽数,滞留的胎盘可能被母猫吞食,但需通过B超或阴道检查确认是否残留,避免感染。
幼崽脐带日常护理
幼崽脐带断端会在3-7天内自然干燥脱落,期间需保持产箱清洁干燥,避免幼崽互相舔舐或拉扯脐带,防止感染,若脐带断端渗血,可压迫止血;若出现红肿、化脓,需用双氧水清洗并涂抹抗生素软膏,严重时就医。
猫咪脐带胎盘结构及功能对照表
结构名称 | 组成特点 | 核心功能 |
---|---|---|
脐带动脉 | 两条,管壁较厚,含氧量低 | 将胎儿代谢废物输送至胎盘排出 |
脐带静脉 | 一条,管壁较薄,含氧量高 | 将胎盘获取的营养、氧气输送给胎儿 |
华通氏胶 | 胶状黏液组织,填充于血管间 | 缓冲保护,避免脐带受压、扭曲 |
胎盘叶(绒毛膜) | 散布状绒毛,与子宫内膜嵌合 | 实现母胎物质交换(营养、气体、废物) |
胎盘叶(蜕膜) | 子宫内膜转化而来,富含血管 | 提供母体血液供应,支持胎盘功能 |
相关问答FAQs
Q1:母猫吃胎盘会导致幼崽吃不到奶吗?
A:不会,母猫吃胎盘是分娩后的自然行为,通常在胎盘排出后立即进行,此时幼崽已通过舔舐刺激呼吸和循环,并主动寻找乳头吃奶,母猫吃胎盘主要是为了补充营养和刺激泌乳,反而有助于增加乳汁分泌,保证幼崽奶量,但需注意,若母猫因吃胎盘而忽视照顾幼崽(如不帮助幼崽呼吸、不引导吃奶),需人工干预,帮助幼崽稳定生命体征并辅助吃奶。
Q2:胎盘滞留对母猫有哪些危害?如何判断?
A:胎盘滞留的危害包括:① 子宫内膜炎:滞留的胎盘组织坏死感染,导致母猫发热、食欲不振、阴道排出脓性分泌物;② 败血症:感染扩散至血液,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,危及生命;③ 泌乳不足:感染导致母猫身体虚弱,影响乳汁分泌。
判断方法:分娩结束后4小时内未排出胎盘,或母猫出现精神沉郁、拒绝哺乳、阴户红肿、有异常分泌物(暗红、脓性、带血)等症状,需立即带母猫就医,兽医会通过B超或阴道镜检查胎盘残留情况,必要时手术取出并使用抗生素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