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咪作为家庭中常见的伴侣动物,其健康问题备受主人关注,由于猫咪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,主人需通过观察其行为、饮食、排泄等异常来判断可能的疾病,猫咪的疾病种类繁多,涵盖传染病、内科疾病、外科疾病、寄生虫病及营养代谢病等,不同年龄段、生活环境的猫咪易患疾病也存在差异,以下将详细梳理猫咪常见疾病的类型、症状及预防要点,帮助主人更好地识别和应对。
传染病:威胁猫咪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
传染病是由病原体(病毒、细菌、真菌等)引起、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,对猫咪健康危害极大,部分疾病甚至可致命。
猫瘟(泛白细胞减少症)
由猫细小病毒(FPV)引起,是猫科动物最烈性的传染病之一,尤其幼猫(3-5月龄)易感,病毒通过直接接触(病猫唾液、粪便)或间接接触(污染物、人衣物)传播,潜伏期2-9天。
症状:突发高热(40℃以上)、精神沉郁、频繁呕吐(黄白色泡沫或未消化食物)、腹泻(带血或呈番茄汁样)、严重脱水、白细胞急剧下降,部分病猫会出现眼球塌陷、腹部触诊敏感,幼猫感染后死亡率可达70%-90%,耐过猫可能遗留慢性消化道或神经系统问题。
预防:核心疫苗(猫三联)可提供有效保护,幼猫需在6-8周龄起首免,间隔3-4周加强1-2次,成年猫每年加强1次。
猫杯状病毒感染(FCV)
由猫杯状病毒引起,传染性极强,可通过飞沫、接触传播,多猫环境(如猫舍、救助站)易爆发。
症状:典型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(打喷嚏、流鼻涕、结膜炎),口腔和舌部出现溃疡(导致流涎、拒食),部分病例伴发发烧(39.5-40.5℃),少数毒株(如“流感样毒株”)可引起“趾间皮炎”,爪垫肿胀、溃烂,幼猫感染后可能因继发肺炎或脱水死亡。
预防:猫三联疫苗包含杯状病毒成分,定期接种可降低感染风险和发病严重程度。
猫疱疹病毒感染(FHV-1,猫鼻支)
由猫疱疹病毒I型引起,主要通过飞沫、接触传播,感染后病毒可潜伏于三叉神经,猫咪应激(如换环境、发情)时复发。
症状:典型“上呼吸道综合征”,表现为眼鼻分泌物增多(初期浆液性,后期脓性)、结膜炎(眼睑红肿、畏光)、打喷嚏、咳嗽,幼猫可能因鼻腔堵塞无法哺乳,导致营养不良;成年猫易继发细菌性肺炎,复发时症状较轻,多表现为单侧眼鼻分泌物增多。
预防:猫三联疫苗可预防,但无法完全阻止潜伏感染,需减少猫咪应激,增强免疫力。
猫白血病病毒(FeLV)与猫免疫缺陷病毒(FIV)
- FeLV:通过唾液(如共同食具、互舔)传播,主要攻击免疫系统,导致免疫抑制、贫血、淋巴瘤等,感染猫可能数月到数年后发病,症状包括反复感染、消瘦、淋巴结肿大。
- FIV:通过咬伤传播,又称“猫艾滋病”,破坏T淋巴细胞,导致免疫力下降,晚期易患口腔炎、皮肤感染、肿瘤等。
预防:FeLV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,FIV尚无有效疫苗,建议室内饲养、避免与流浪猫接触,新猫到家前做传染病检测。
传染病汇总表
疾病名称 | 病原体 | 主要症状 | 传播途径 | 预防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猫瘟 | 猫细小病毒 | 高热、呕吐、腹泻(带血)、脱水 | 接触污染物、直接接触 | 猫三联疫苗接种 |
杯状病毒感染 | 猫杯状病毒 | 口腔溃疡、上呼吸道症状、爪垫肿胀 | 飞沫、接触 | 猫三联疫苗接种 |
疱疹病毒感染 | 猫疱疹病毒I型 | 眼鼻分泌物增多、结膜炎、打喷嚏 | 飞沫、接触(潜伏感染) | 猫三联疫苗接种+减少应激 |
猫白血病 | 猫白血病病毒 | 免疫抑制、贫血、淋巴瘤 | 唾液传播 | 疫苗接种+避免接触病猫 |
内科疾病:慢性病与急症的“双重挑战”
内科疾病涉及全身各系统,症状隐匿,易被主人忽视,需长期观察和规范治疗。
泌尿系统疾病:下泌尿道综合征(FLUTD)
多见于公猫,与饮食、饮水不足、应激、尿路结石或感染有关。
症状:频繁蹲猫砂盆(但尿量少或无尿)、尿中带血、嚎叫排尿、舔舐生殖器,严重时出现尿闭(公猫尿道被结晶或结石堵塞),导致膀胱破裂、急性肾衰竭,24小时内可致命。
防治:增加饮水(流动水或湿粮)、喂泌尿处方粮(控制镁、磷含量)、减少应激,尿闭需立即导尿,感染时用抗生素。
慢性肾衰竭(CRF)
老年猫常见病,多由衰老、肾病、高血压等引起,肾单位不可逆损伤。
症状:多饮多尿(早期)、食欲下降、消瘦、呕吐(口腔溃疡异味)、被毛粗糙、贫血(牙龈苍白),后期出现嗜睡、脱水、血压升高。
防治:低磷、高蛋白饮食(减轻肾脏负担)、补充omega-3脂肪酸、控制高血压(如服用氨氯地平)、定期监测肾功能(肌酐、尿素氮)。
胰腺炎
分为急性和慢性,病因复杂(如高脂饮食、感染、药物),可能继发糖尿病或肝病。
症状: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呕吐、腹痛(弓背、触诊腹部敏感)、腹泻;慢性胰腺炎症状不典型,仅间歇性呕吐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。
防治:急性期禁食水(减轻胰腺负担)、补液、止痛;慢性期低脂饮食、补充胰酶(帮助消化)。
糖尿病
多见于肥胖、老年猫,与胰岛素抵抗、胰腺功能不足有关。
症状:三多一少(多饮、多尿、多食、体重下降)、呕吐、运动失调(高血糖导致神经损伤)。
防治:胰岛素注射(需终身治疗)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(处方粮)、定期监测血糖。
外科与皮肤疾病:看得见的“健康警报”
外科疾病多因外伤、感染或发育异常引起,皮肤疾病则可能反映全身健康状况。
外伤与脓肿
散养猫易发生咬伤、抓伤,细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)感染后形成脓肿。
症状:局部红肿、疼痛、发热,脓肿破溃后流出脓汁,严重时引发败血症。
防治:伤口及时清创、消毒,脓肿需切开引流,口服抗生素。
皮肤癣菌病(猫藓)
由皮肤癣菌(小孢子菌为主)引起,人畜共患,潮湿、拥挤环境易传播。
症状:圆形脱毛斑、皮屑、结痂,可能伴发瘙痒(部分猫不痒),幼猫、免疫力低下猫易感。
防治:隔离病猫,患处涂抗真菌药(如特比萘芬),环境消毒,口服伊曲康唑(严重时)。
耳螨
最常见的外耳道寄生虫,多见于幼猫,通过接触传播。
症状:频繁甩头、挠耳朵,耳道内褐色、油腻分泌物(像咖啡渣),继发感染时耳道红肿、出血。
防治:耳道清洁(用宠物专用洗耳液),外用杀螨药(如非泼罗尼),全身驱虫(如塞拉菌素)。
寄生虫病与营养代谢病:日常护理的关键
寄生虫病
- 体内寄生虫:蛔虫(幼猫易感,导致腹泻、营养不良)、绦虫(跳蚤传播,肛门瘙痒,粪便可见米粒节片)。
- 体外寄生虫:跳蚤(引起皮炎、传播绦虫)、蜱虫(吸血传播血液病)。
防治:定期驱虫(体内每3个月1次,体外每月1次,具体频率根据驱虫药类型调整)。
营养代谢病
- 肥胖症:家养猫常见,导致糖尿病、关节炎、心脏病,需控制饮食(定时定量、避免高热量零食)、增加运动。
- 甲状腺功能亢进:老年猫多见,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,导致消瘦、食欲好、心率快,需口服甲巯咪唑或放射性碘治疗。
猫咪疾病种类繁多,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,主人需每日观察猫咪的精神、食欲、排泄、体重等变化,定期体检(包括疫苗接种、驱虫、生化检查),提供科学饮食和舒适环境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疾病风险,延长猫咪寿命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猫咪突然呕吐、不吃东西,需要立即就医吗?
A: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,若猫咪仅呕吐1次,精神尚可,可暂时禁食4-6小时(不禁水),观察是否继续呕吐;若出现频繁呕吐(2次以上)、精神沉郁、腹泻、拒食超过24小时,或呕吐物带血/呈咖啡色,需立即就医,可能为猫瘟、胰腺炎、尿闭等急症,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死亡。
Q2:如何预防猫咪常见传染病?除了打疫苗还要注意什么?
A:除了按时接种猫三联、猫白血病疫苗外,还需做到:① 新猫到家前做传染病检测(FeLV、FIV、FPV),避免带入病原;② 减少外出和接触流浪猫,降低感染风险;③ 多猫环境做好隔离(新猫隔离观察2周),定期消毒(用宠物专用消毒液,如次氯酸);④ 增强猫咪免疫力,提供优质饮食、充足饮水,减少应激(如保持环境稳定、避免频繁搬家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