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换牙期,通常在3-4个月时开始乳牙脱落,6-8个月左右恒牙完全萌出,但有些狗狗会出现“乳牙滞留”的情况,也就是俗称的“没脱牙”——乳牙该掉的时候没掉,导致恒牙从旁边长出,形成“双排牙”,这不仅会影响狗狗的口腔健康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,需要主人重视并及时处理。

狗狗没脱牙

什么是乳牙滞留?

乳牙滞留是指狗狗在换牙期,乳牙牙根未正常吸收或脱落,而恒牙已从乳牙旁萌出,导致乳牙与恒牙并存的现象,这种情况在小型犬中尤为常见,比如泰迪、比熊、约克夏、吉娃娃等,中大型犬相对较少,但也可能发生,正常情况下,乳牙会在恒牙萌出前逐渐松动并脱落,牙根被吸收,为恒牙腾出空间,如果乳牙滞留,恒牙没有“立足之地”,可能会长歪、拥挤,甚至影响咬合功能。

乳牙滞留的常见原因

乳牙滞留并非偶然,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:

  1. 遗传因素:部分小型犬品种因遗传问题,乳牙牙根吸收能力较弱,导致滞留风险更高,比如贵宾犬、博美犬等,乳牙滞留的发病率可达50%以上。
  2. 喂养问题:长期吃软食(如湿粮、肉泥、粥类)或过于细碎的食物,缺乏咀嚼刺激,乳牙牙根无法通过正常“啃咬”活动松动脱落,反而与牙槽骨粘连。
  3. 营养不均衡:幼犬期缺钙、维生素D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,会影响牙齿发育和牙根吸收,导致乳牙“赖着不走”。
  4. 乳牙本身异常:乳牙牙根弯曲、粘连,或恒牙萌出方向异常(如从乳牙内侧长出),也会阻碍乳牙脱落。

乳牙滞留的危害不容忽视

乳牙滞留看似只是“多了一颗牙”,实则对狗狗健康影响较大:

狗狗没脱牙

  • 口腔卫生问题:双排牙之间容易嵌塞食物残渣,形成牙菌斑,进而发展为牙结石、牙龈炎,导致口臭、牙龈红肿、出血,严重时可能引发牙周脓肿。
  • 恒牙排列异常:滞留的乳牙会占据恒牙生长空间,导致恒牙歪斜、拥挤,甚至“双层牙”“鲨鱼牙”,影响咬合功能,长期可能造成下颌关节损伤。
  • 进食困难:牙齿排列不齐或牙龈疼痛,可能导致狗狗咀嚼时不适,拒绝吃硬粮,长期可能影响营养摄入。
  • 全身感染风险:严重的口腔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心脏、肾脏等器官,引发全身性疾病,尤其对老年犬危害更大。

如何判断狗狗是否乳牙滞留?

主人可通过以下方式观察狗狗是否有乳牙滞留:

  1. 观察牙齿排列:在3-6个月换牙期,定期检查狗狗口腔,若发现同一位置有“两颗牙”(乳牙未掉,恒牙已长出),或牙齿排列明显拥挤,需警惕滞留。
  2. 注意口腔症状:狗狗是否有口臭、流口水、牙龈红肿、频繁用爪子抓嘴部,或拒绝吃硬粮、咀嚼时痛苦呻吟。
  3. 兽医专业检查:最准确的方法是带狗狗去宠物医院,通过口腔视诊、X光片检查(观察乳牙牙根是否被吸收),明确诊断。

乳牙滞留的处理与预防

处理措施
一旦确诊乳牙滞留,需及时就医拔除滞留的乳牙,拔牙时机一般在恒牙萌出后2-3周,此时乳牙牙根已松动,拔除创伤较小,拔牙需在麻醉下进行,避免狗狗疼痛或乱动,术后需短期喂流食或软粮,保持口腔清洁,避免舔舐伤口。

预防方法

狗狗没脱牙

  • 科学喂养:幼犬期选择硬质狗粮或洁齿零食(如洁齿骨),增加咀嚼摩擦力,促进乳牙脱落,避免长期喂软食、湿粮或人类食物。
  • 保证营养:适量补充钙、磷及维生素D(如宠物专用钙片),确保牙齿正常发育,但需遵医嘱,避免过量补钙导致钙化异常。
  • 定期检查:换牙期(3-6个月)每周检查狗狗口腔,发现乳牙未松动或恒牙已萌出但乳牙未掉,及时就医。
  • 避免不良习惯:不要让狗狗啃咬过硬物品(如石头、金属),以免损伤牙齿或影响乳牙脱落。

乳牙滞留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表

常见原因 预防措施
遗传因素(小型犬高发) 选择正规犬舍繁殖的健康幼犬,定期检查口腔
喂养问题(长期软食) 幼犬期喂硬质狗粮,每周1-2次洁齿骨,避免长期湿粮/肉泥
营养不均衡(缺钙等) 科学配比狗粮,适量补充宠物钙剂(遵医嘱),避免钙磷比例失调
乳牙/恒牙异常 定期口腔检查,发现恒牙萌出异常及时干预

相关问答FAQs

Q1:狗狗乳牙滞留不拔会有什么后果?
A:乳牙滞留不拔会导致恒牙排列不齐,易嵌塞食物引发牙龈炎、牙结石;长期可能造成牙周病、下颌关节损伤,甚至细菌扩散至心脏、肾脏等器官,影响全身健康,歪斜的恒牙还会影响狗狗咀嚼功能,导致营养不良。

Q2:自己可以帮狗狗拔滞留的乳牙吗?
A:绝对不可以!乳牙牙根与牙龈、牙槽骨相连,自行拔除可能导致牙龈撕裂、出血、感染,甚至损伤恒牙牙胚,且狗狗在清醒时会因疼痛挣扎,可能误伤主人或自己,拔牙需在宠物医院由专业兽医操作,通过麻醉和器械确保安全,术后还会进行消炎处理,避免感染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