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家里添一只毛茸茸的狗狗幼崽,是很多爱狗人士的心愿,但幼犬的挑选和养育需要格外用心,从前期准备到接回家后的适应,每个环节都关系到狗狗未来的健康成长。
购买前,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养宠条件:是否有足够的空间(尤其大型犬)、家庭成员是否有人毛过敏、每天能花多少时间陪伴和遛狗、经济能力能否覆盖狗粮、医疗、美容等长期开销,不同品种的狗狗性格差异很大,比如边牧、柴犬等聪明但精力旺盛,需要大量运动;法斗、英短等则相对安静,适合公寓饲养,提前了解品种特性,避免因“颜值”冲动购买,导致后续难以照顾。
环境准备同样关键,幼犬到家前,需提前设置安全区域,比如围栏或狗笼,里面铺上柔软的垫子,避免地面太凉导致着凉,必备用品包括:幼犬专用粮(建议选择低敏、易消化的天然粮)、食盆和水盆(建议陶瓷或不锈钢,不易滋生细菌)、牵引绳和项圈(幼犬时期适合轻便的胸背带)、玩具(磨牙棒、耐咬球帮助缓解出牙不适)、尿垫(用于定点排便)、宠物专用沐浴露、梳子(长毛犬需要针梳,短毛犬用橡胶梳)、指甲剪、消毒液(宠物专用,避免刺激呼吸道),这些用品可在幼犬到家前3-4天备齐,让狗狗有适应的时间。
挑选幼崽时,健康是首要标准,建议亲自到卖家处观察,优先选择正规犬舍或有资质的宠物店,避免从路边摊或“星期狗”贩子处购买,这类幼犬可能携带传染病或遗传病,观察幼犬的精神状态:健康的幼犬眼睛明亮有神,无分泌物,鼻头湿润但不流涕,耳朵内部干净无异味,牙龈呈粉红色,呼吸平稳,轻轻触摸它的皮肤,应弹性良好,无红肿、皮屑或寄生虫(如跳蚤、蜱虫),查看肛门是否干净,无红肿或分泌物,走路时步伐稳健,不跛行。
性格观察也很重要,健康的幼犬会对陌生事物表现出好奇,愿意主动靠近人,被抚摸时会摇尾巴或舔手,若一直躲在角落、不叫不动,可能胆小或有健康问题,可以尝试用零食引诱,观察反应是否敏捷,避免选择反应迟钝或过度兴奋的个体,若条件允许,要求查看幼犬的父母犬,了解其体型、性格和健康状况,遗传因素对狗狗的成长影响很大。
购买时,务必向卖家索要健康证明、疫苗本和驱虫记录,健康证明需由正规宠物医院出具,注明幼犬是否做过传染病检测(如犬瘟、细小、冠状);疫苗本应记录疫苗品牌(建议选进口二联或四联)、接种时间和下次接种时间;驱虫记录需说明体内驱虫(如拜宠清)和体外驱虫(如福来恩)的时间和药物,若卖家无法提供这些文件,很可能是“星期狗”,建议谨慎购买。
接幼犬回家的途中,用柔软的毛巾包裹它,避免受凉,到家后不要立刻喂食,先让它熟悉环境,15分钟后提供少量温水,2小时后再喂少量幼犬粮(建议与卖家喂食的粮同一品牌,1周后再逐步过渡),前3天尽量限制活动范围,避免应激反应,每天观察它的排便、食欲和精神状态,若出现腹泻、呕吐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需及时就医。
幼犬的饮食需定时定量,2-3月龄每天喂3-4次,4-6月龄每天喂3次,7月龄后逐渐过渡到2次,避免喂食 human food,尤其是巧克力、洋葱、葡萄等有毒食物,训练方面,2月龄开始定点排便训练,用尿垫或狗厕所,成功后及时奖励零食;3月龄开始基础指令训练,如“坐下”“握手”,保持耐心,多用正向激励。
定期护理不可少:每天梳毛1次(长毛犬需2次),去除浮毛和死毛;每月修剪1次指甲,避免过长影响走路;每2-3周洗澡1次,水温控制在38℃左右,洗完后及时吹干;3-6月龄是换牙期,提供磨牙棒帮助缓解牙龈不适;按时接种疫苗和驱虫,通常6周龄打第一针疫苗,之后每21天打1针,共3针,狂犬疫苗在3月龄后接种;驱虫每月1次(体内外同驱)或体内每月1次、体外每季度1次。
相关问答FAQs
Q:幼犬到家后一直叫,晚上不睡觉怎么办?
A:幼犬离开母犬和熟悉环境后,因分离焦虑会持续叫喊,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:① 狗笼里铺上有主人气味的旧衣服,让它感受到安全感;② 白天增加陪伴和运动量,消耗精力;③ 晚上保持环境黑暗安静,不要频繁抱出狗笼,避免它认为“叫了就会得到关注”;④ 若叫声持续,可播放轻柔的白噪音或宠物安抚音乐,通常1周左右会逐渐适应。
Q:如何判断幼犬是否需要驱虫?驱虫后会有不良反应吗?
A:驱虫分体内和体外,无论是否看到寄生虫,都需定期进行,体内驱虫建议3月龄前每月1次,之后每季度1次;体外驱虫每月1次,若幼犬出现食欲不振、腹泻、呕吐、皮肤瘙痒、频繁抓挠或身上有黑色颗粒( flea dirt),可能是寄生虫感染,需及时驱虫,驱虫后部分狗狗可能出现轻微反应,如精神萎靡、软便,通常1-2天自愈;若反应严重(如剧烈呕吐、便血),需立即就医。